上海自贸区与国际市场之间金融要素流动太快,为避免资金异常流动最终将抑制自贸区健康发展,可以安装两个“减速器”,让资金流动可控。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提出这一建议。
12月7日,丁剑平在清华大学“自由贸易区与中国开放新阶段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这两个“减速器”,一是设立自由贸易账户(FTA),并规定不同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的自由程度,要看它是否与实体经济相关;二是央行发布的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30条意见中,资金进入境内资本市场是“有条件”的,可能就是额度控制。
“延续原有的总量递进来相对控制资金流速,目前看来是可以的,至少可以减速,避免自贸区内资金大量流入在岸市场。”丁剑平告诉财新记者,长远看,这样的“减速器”够不够,要视国外市场资金的冲击程度而定,要看是大冲击还是小冲击。“减速器”也可以包括类似征收托宾税的措施。
丁剑平指出,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都是在边境与港口,罕见与离岸金融市场重叠。而中国的上海自贸区是自由贸易便利和金融便利叠加。最难的是在资金问题,因为资金流动没有物理隔离。“目前,境内利率高于境外利率的局面很难改变,人民币一直在升值,可能出现资金空转,这可能是自贸区最大的担忧。”
对此,丁剑平建议,在安装“减速器”抑制资金异常的同时,境内区外也要加快金融改革,加速拆除各种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快政府改革,通过加快上海自贸区改革试验“可复制、可推广”的速度来避免冲击,“上海自贸区的目的是推动全国金融改革,如果仅仅成为中国的另外一个香港,就大大违背了初衷。”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金融改革应当遵循先完成利率市场化、建设成熟金融市场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最后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顺序。丁剑平认为,这个顺序在自贸区是不行的,自贸区现在是“试错论”。
此外,丁剑平还特意指出,如果只是把区外的金融机构搬到自贸区内,如果民营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没有进入,自贸区内的金融生态结构没有改变,一切金融改革都达不到目标。因此,应当发展民营金融,改变市场参加者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