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5年的改革进程极大地推进了经济增长,同时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但这种格局未必是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时至今日,不触动既得利益的改革已经不多。下一步改革,应该寻求利益公约数,推动法治建设,在法治框架内推进利益调整和利益博弈。”
12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女士在搜狐财经年会上做主旨演讲时如此指出。
她认为,目前和今后,即使是增量改革,也会间接触动既得利益。因而,承认既得利益,推动法治建设,在法治框架内推进利益调整和利益博弈,寻求利益公约数是中国社会稳步前进的制度保障,也是保障中国公民福祉的可选路径。
吴晓灵分析说,35年前,改革之初,“极度的压抑和贫穷使得几乎每一项政策的通过,都能给绝大多数人带来福利的增加”,因而,改革的共识性很强。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等得以迅速推开,社会各阶层都是改革成果的受益者。
但是,35年的改革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比如,目前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不同产业间的不均衡发展,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比例逐年降低,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影响。
吴晓灵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应通过建立规则,维护秩序,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在法治的轨道中调整各方利益。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权益,约束公权力。公民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要自觉守法,政府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权力,使行政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社会各群体更要学法、用法、在实践中发现制度缺陷,并加以完善。
吴晓灵表示,中国下一步,要在立法、修法进程中凝聚改革共识。这更有利于三中全会《决定》的落实。她举例说,中国应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解决政府权力与个人不对称;再者,司法部门可通过经典司法判例,让人们相信法律实质的效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