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45

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

$
0
0

著译者:[美]卡尔•瓦什(Carl E. Walsh) 著    彭兴韵 曾刚 译
丛书名: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
ISBN:978-7-5432-2168-0
定价:58元

内容简介:

《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全面介绍了货币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议题,涵盖了基本理论方法,讨论了经济学家们为理解货币政策的影响而研究的诸多摩擦,重点是货币经济学家们在解决理论与政策问题时所采用的主要模型。《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介绍的模型包括货币效用函数、预留现金模型、货币搜寻模型、信息、资产组合与名义刚性、信贷摩擦、开放经济、货币政策问题等。

作者简介:

卡尔•瓦什教授是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是《国际中央银行杂志》的编辑,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访问学者。

编辑推荐:

《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不仅保持了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也是学界和中央银行研究人员必备的标准参考书。

目录:

1  货币、价格与产出的经验证据
1.1引言
1.2一些基本关系
1.2.1长期关系
1.2.2短期关系
1.3货币对产出影响的估计
1.3.1.弗里德曼与施瓦茨的证据
1.3.2格兰杰因果
1.3.3政策应用
1.3.4向量自回归法
1.3.5结构经济计量模型
1.3.6其它方法
1.4小结

2货币效用函数
2.1引言
2.2基本货币效用模型
2.2.1稳态均衡
2.2.2具有时变货币存量的稳态
2.2.3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2.2.4局限性
2.3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
2.4扩展
2.4.1货币的利息
2.4.2非超中性
2.5货币效用模型动态学
2.5.1决策问题
2.5.2稳态
2.5.3线性近似
2.5.4校准
2.5.5模拟结果
2.6小结
2.7附录:求解货币效用模型
2.7.1线性近似
2.7.2所有方程集合
2.7.3具有前瞻性变量线性理性预期模型的求解
2.8习题

3货币与交易
3.1引言
3.2交易的资源成本
3.2.1购物时间模型
3.2.2真实资源成本
3.3现金现先模型
3.3.1确定性情形
3.3.2随机预留现金模型
3.4搜寻
3.5小结
3.6附录:预留现金近似
3.6.1稳态
3.6.2线性近似
3.7习题

4货币与公共财政
4.1引言
4.2预算会计
4.2.1跨期预算平衡
4.3货币与财政政策框架
4.4赤字与通货膨胀
4.4.1李嘉图(传统的)与非李嘉图财政政策
4.4.2政府预算约束与名义利率
4.4.3均衡铸币税
4.4.4卡甘模型
4..4.5理性恶性通货膨胀
4.5价格水平的财政理论
4.5.1多重均衡
4.5.2财政理论
4.6最优税收与铸币税
4.6.1局部均衡模型
4.6.2最优铸币税与临时冲击
4.6.3弗里德曼规则的再考察
4.6.4非指数化税收制度
4.7小结
4.8习题

5短期中的货币:信息与资产组合刚性
5.1引言
5.2信息摩擦
5.2.1不完善信息
5.2.2卢卡斯模型
5.2.3粘性信息
5.2.4学习
5.3有限参与和流动性效应
5.3.1基本有限参与模型
5.3.2内生市场分割
5.3.3评价
5.4小结
5.5附录:不完善信息模型
5.6习题

6短期中的货币:名义价格与工资刚性
6.1引言
6.2粘性价格与工资
6.2.1一般均衡中名义刚性之一例
6.2.2早期跨期名义调整模型
6.2.3不完全竞争
6.2.4时间依存定价模型
6.2.5状态依存定价模型
6.2.6价格调整模型小结
6.3各种方法的评价
6.3.1微观经济证据
6.3.2新凯恩斯菲利浦斯曲线证据
6.3.3粘性价格对粘性信息
6.4小结
6.5附录:粘性工资货币效用模型
6.6习题

7相机政策与时间不一致
7.1引言
7.2相机政策下的通货膨胀
7.2.1政策目标
7.2.2经济
7.2.3均衡通货膨胀
7.3通货膨胀倾向的解决之道
7.3.1声誉
7.3.2偏好
7.3.3合约
7.3.4制度
7.3.5政策规则
7.4通货膨胀偏向重要吗?
7.5小结
7.6习题

8新凯恩斯货币经济学
8.1引言
8.2基本模型
8.2.1家庭
8.2.2企业
8.3线性化新凯恩斯模型
8.3.1线性化菲利浦斯曲线
8.3.2均衡的唯一性
8.3.3货币传导机制
8.3.4加入经济扰动
8.3.5粘性工资与价格
8.4新凯恩斯模型中的货币政策分析
8.4.1政策目标
8.4.2政策权衡
8.4.3最优承诺与相机决策
8.4.4承诺规则
8.4.5内生持续性
8.4.6目标制与工具规则
8.4.7模型不确定性
8.5小结
8.6附录
8.6.1新凯恩斯菲利浦斯曲线
8.6.2近似效用
8.7习题

9货币与开放经济
9.1引言
9.2奥伯斯费尔德—罗戈夫两国模型
9.2.1线性近似
9.2.2灵活价格均衡
9.2.3粘性价格
9.3政策协调
9.3.1基本模型
9.3.2协调均衡
9.3.3非协调均衡
9.4小型开放经济
9.4.1灵活汇率
9.4.2固定汇率
9.5最优化经济人与名义刚性的开放经济模型
9.5.1小型开放经济模型
9.5.2与封闭经济新凯恩斯模型的关系
9.5.3不完善传递
9.6小结
9.7附录
9.7.1奥伯斯费尔德—罗戈夫模型
9.7.2小型开放经济模型
9.8习题

10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
10.1引言
10.2利率与货币政策
10.2.1利率规则与价格水平
10.2.2一般均衡中的利率政策
10.2.3流动性陷阱
10.3利率期限结构
10.3.1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
10.3.2政策与期限结构
10.3.3预期通货膨胀与期限结构
10.4宏观金融
10.5信贷市场的金融摩擦
10.5.1逆向选择
10.5.2道德风险
10.5.3监督成本
10.5.4代理成本
10.5.5宏观经济含义
10.6信贷重要吗?
10.6.1银行贷款渠道
10.6.2广义信贷渠道
10.7小结
习题

11货币政策操作程序
11.1引言
11.2从工具到目标
11.3工具选择问题
11.3.1普尔的分析
11.3.2政策规则与信息
11.3.3中介目标
11.3.4操作程序的真实效应
11.4操作程序与政策指标
11.4.1货币乘数
11.4.2准备金市场
11.4.3渠道系统的简单模型
11.5联邦储备银行操作程序简史
11.5.11972-1979年
11.5.21979-1982年
11.5.31982-1988年
11.5.41988年后
11.6其它国家
11.7习题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序言:

《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涵盖了货币经济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议题,介绍了经济学家们试图理解真实与货币因素交互作用的诸多模型。本书从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两方面来安排这些议题,适于主修货币经济学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希望对近年来的理论发展有系统总结的货币经济学研究人员,以及在诸如中央银行之类的政策机构工作的经济学家们使用。也可用作研究生一年级宏观经济学的补充读物,因为,与常见的研究生宏观经济学教材相较而言,本书更深入地讨论了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方面的议题。有关货币政策方面的章节,非常适于高年级本科生课程选用。

在准备写作《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第三版之时,我的目标是将货币经济学家们近年来发展的各类新模型、方法、洞见和教训融为一体。与第二版一样,我对每一章都加以了修订,希望介绍得更为清晰透彻,对取得的各种新突破融会贯通。在第一版,所采用的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动态最优化和名义刚性模型,在当时仍相对是新事物,但是,在第二版时,这些模型已然成了货币政策分析的常用工具。自本书第二版问世以来,这些模型仍为货币政策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如今,它们已成为实证估计的基础,并应用到了诸多国家的实证估计之中,许多中央银行也应用或开发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它们正是建立在先前版本已介绍的新凯恩斯模型基础之上的。
第三版融入了货币搜寻均衡、粘性信息、适应性学习、状态依存定价模型、实施货币政策的渠道系统以及其它议题的新模型,或拓展了相应的素材。此外,为便于反映新凯恩斯方法的统治地位,第三版重新组织了政策分析的相关模型。

在第一版的导论中,我曾指出,本书有三个新颖之处:校准的应用;模拟技术,它可以量化评估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影响经济渠道的显著性;强调了理解中央银行面临的激励、以及为中央银行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策略交互作用建模、在讨论货币政策时应集中于利率的必要性。在第三版中,依然强调了这三个方面,但如今,在货币研究中,所有这三个方面都已是常见的方法。例如,现在我们很少能够看到有研究仍然将货币供给控制当作货币政策的,而这,在20世纪90年代却相当普遍。

人们在写作本书一样的著作时,会面临如何安排篇章结构、素材的取舍问题。货币经济学是非常庞大的领域,作者必须决定,涵盖面是否应足够广泛、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诸多主题、或是更集中深入地讨论某些方面。我的选择是,集中讨论某些特定的模型,即,货币经济学家在理论与政策研究中所应用的模型。我尽可能地在货币经济学范围内突出主要的议题,以更充分地含盖更广的领域,但是,每个议题中所讨论的中心,常常限于少量的几篇文章或模型。我发现,它们是理解一些特定问题非常好的切入点。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我较为详细地推导了基本结论,但还有一些更深的技术性问题,多重均衡、稳定性等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既要强调货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又要合理地评价这些主题,会需要更长的篇幅。为了减少问题的复杂性,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取舍。我希望,能够在观点、可接受性及难易方面恰当地综合权衡。本书列出了很多参考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对书中涉及到的所有议题进行扩展性阅读。

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素材、删掉了一些旧素材,但本书第1-4章的安排与第二版基本相似。然而,这几章还是有一些重要的调整。第2章介绍了对具有时变货币存量稳态的讨论、货币需求的实证证据、也充分讨论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与通货膨胀成本之间的联系。随机货币效用函数模型中家庭决策问题的一阶条件,则移到了附录部分;调整了模拟的参数校准,也提供了求解随机货币效用函数模型的程序(http://people.ucsc.edu~walshc/mtp3e>),利用了特征值分解法,该方法是基于哈拉尔•乌里格、保罗•索德林的程序求解的,也提供了Dynare和基于线性校准器问题的应用方法。由于乌里格的工具箱只是诸多方法之中的一种,我们只是简略地讨论了他的方法。

第3章现金先行模型的模拟程序,也做了类似的调整。此外,为了便于研究动态变化,也调整了资产与商品市场的时序。在这一版里,资产市场先开市,这可以保证,只要名义利率为正,则总会存在现金先行约束。第3章的主要变化是,增加了对搜寻均衡中货币方面的文献讨论。没有过多介绍清泷和莱特(1989) 的模型,而是集中讨论了拉各斯和莱特(2005)的模型。

对第4章做了一些精减,删除了对预算可持续性检验的时间序列模型的讨论。

本书最主要的修订在第5-11章。在第5章和第6章,集中讨论了磨擦,以解释货币政策的短期影响。在前两版中,这方面的内容全部被安排在了第5章。鉴于涌现了大量粘性信息与状态依存定价模型方面的文献,第3版花了两章的篇幅来讨论摩擦。在第5章,集中讨论了信息刚性模型,如卢卡斯的岛屿模型、粘性信息模型;也讨论了资产组合刚性模型,如有限参与和资产市场分割模型。在第6章,集中讨论了名义工资与价格粘性,融入了近期价格调整的微观证据与状态依存定价模型。第3版减少了对新凯恩斯菲利浦斯曲线中的持续性问题的讨论,但是,扩展了对粘性价格模型实证的讨论,特别是,如今可能得到的相关微观证据。

第7章讨论了相机抉择政策的平均通货膨胀倾向模型。第8章专门讨论了新凯恩斯模型及其在封闭经济里的政策含义。在第2版中,这些素材被分散到了第5章和第11章。第9章则专门讨论了开放经济。第10章讨论了信贷磨擦,增加了宏观金融模型一小节,将第2版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内容也纳入到了这一章。最后,第11章讨论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程序,采用了新的相关素材,讨论了实施货币政策的渠道系统。

经济学家们积极研究了货币经济学各领域,已经取得了引人入胜的研究成果,但本书有错漏之处,亦在所难免。本书含盖的议题及详略的取舍,只反映了笔者对政策问题或影响货币政策操作研究的取向。在这些领域,不断涌现出见解独到的大量成果,但在本书,与先前的版一样,只能对很多议题做粗浅介绍。对那些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学者们,我只能在此深表诚挚的歉意!

在前两版尚未付梓时,就有很多人拨冗阅读了草稿,并提出了深思熟虑的评论。他们的付出,为本书前两版增色不少。我也收到了前两版读者的很多评论,引导我进一步修订相关内容。卢吉•巴蒂利万、马科•胡贝里奇、迈克尔•哈奇松、弗兰西斯科•里皮、李宇在、道格•皮尔斯、古思塔沃•皮加、格伦•卢德布希、威利姆•卫海根、切里斯•沃勒尔对第1版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洞见、有价值的评论。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的学生们,也对草稿提出了很多的反馈意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彼特•克里兹、杰里•麦克英泰、法比亚诺•斯奇瓦蒂、阿利那•克莱尔,以及朱利•雷切特。我要特别感谢拉尔思•斯文森和白守德•赫伦道夫,他们均对第一版的终稿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本书的最终完善,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若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遵照他们的建议来修改,本书无疑会更出彩。朱利亚•谢里娃、兰西•贾奈科诺、史蒂芬•米勒、吉姆•纳森、克劳蒂•石其达、以及我在IMF研究所、西班牙银行、葡萄牙银行、英格兰银行、奥斯陆大学、瑞士国民银行Gerzensee学习中心用第一版授课的学生们,也对第二版的修订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威、王爱赛、詹姆斯•李,以及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的研究生们,也提出了有益的评论,并为第二版的修订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我要特别感谢何宁•波恩、贝蒂•丹尼尔、约蒂•加利、埃里克•利珀、蒂姆•弗尔斯、爱德•尼尔森、费德里科•拉文那、凯文•萨尔叶等对第二版某些章节最初几稿非常有益的评论。第三版的很多调整,是受到了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所、瑞士国民银行Gerzensee学习中心、巴西中央银行、罗马托维加塔大学( "Tor Vergata")、挪威银行经济学家培训项目、芬兰经济学研究生项目、ZEL夏季学期、香港货币研究局讲授货币经济学的学生们及听众的评论与建议的启发。本书也凝结了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的学生们的心血,在这一版的修订准备过程中,也有许聪林的汗水,他是一位出色的研究助理。

享里克•詹森阅读了本书付梓前一稿的很多章节,并提出了很有益的建议,有了他的付出,本书更加充实、清晰。我还要感谢其它一些提出建议、帮助修订本书的人,包括:乌尔夫•索德卓姆、马里奥•赖格里尼、史蒂芬•邵尔、沈多•拉可泽、周继忠(第二版中译本的译者)、奥里斯特•崔泰尼、罗伯特•蔡泽、特利莎•西莫、大卫•科伯尔•费尔南德兹、大卫•弗罗南-哈勒、乔纳森•本切莫、卡罗斯•米格纳多、奥尼尔•弗里思、肱雄一郎、塞萨•卡雷拉、费德里科•古雷诺、贝卡•莱玛卓希维利、拉西姆•穆特鲁、阿尔瓦诺•皮那、保罗•索德林(以及其它在无法在此一一列出的人,在此深表歉意)。但文责自负。

我也要感谢麻省理工出版社的编辑贾尼•麦克唐纳、第一和第二版的制作编辑兰希•罗巴蒂、制作编辑戴伯拉•坎多-亚当斯、版权编辑艾利斯•切耶,感谢他们的出色工作。书中所有的不足和错误,都只是我自己的责任,这点自不待言。MIT出版社的编辑特里•弗奥汉为第一版的付梓做了细致的工作,伊丽莎白•穆莉为第二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也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文摘:

1. 货币、价格与产出的经验证据

1.1引言

本章将考察货币、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基本经验证据。之所以这样做,出于两个目的。其一,长期与短期关系的基本事实,是评判理论模型的基准。其二,可以通过考察经验证据,来讨论货币经济学家估计货币与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活动影响的方法。这些讨论主要集中于从向量自回归( )中得到的证据,因为,向量自回归成了提示货币现象对真实经济影响的主要工具。鉴于从向量自回归所得到的结论,受到了一些批评,我们也将讨论这些批评,也会讨论及其它用于考察货币—产出关系的方法。

1.2一些基本关系

货币经济学家必须解释的基本经验规律性是什么?货币经济学主要关注价格、货币总量、名义与实际利率和产出行为等,因此,恰当的起点应该是,简要地归纳宏观经济数据向我们所揭示的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1.2.1长期关系

麦坎利斯(McCandless)和韦伯(Weber)(1995对长期货币关系做了非常好的总结。他们应用几种不同的货币定义,考察了110个国家30年的数据。由于麦坎利斯和韦伯考察了很多国家较长时期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产出增长与各种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增长率,因而,他们所发现的货币关系,不可能只取决于那些可能会影响实际的货币演进、价格与产出国别事件(如,实施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根据他们的分析,主要有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几乎为1,其值介于0.92至0.96之间,相关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所采用的货币口径。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之间的强正相关性,与其它基于较小的样本国家和不同时期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通货膨胀与货币之间的正相关性,支持了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基本信条:货币增长率的变化会引致“价格水平同比例地变动”(卢卡斯 1980b,1005)。卢卡斯利用美国1955—1975年的数据,画出了年度通货膨胀与年度货币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图。虽然其散点图只表明了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率之间较为松散的、却是正的相关性,但是,当卢卡斯用滤波消除了短期波动性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就更强了。贝仁盛(Berentsen)、门齐奥(Menzio)和莱特(Wright)(2008)用1955—2005年的数据,重复了卢卡斯的方法,与卢卡斯一样,他们也发现,当排除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的短期波动后,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性更强了 。

然而,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之间的高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因果性。若各国遵循的政策是,货币供给增长率为外生决定的,则可以认为,货币增长导致了通货膨胀,它们之间几乎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另一种可能性,是其它因素导致了通货膨胀,虽然这与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之间的高相关性完全吻合,但不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增长率加以调节通货膨胀的结果。任何理论模型,若不能在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大致一一对应的长期关系,它就难免受到质疑 。

对货币—通货膨胀相关性的恰当解释,无论是从因果性,还是从长期关系检验来看,均依赖于基本序列的统计特征。正如费希尔(Fischer)和希特(Seater)(1993)指出的,除非实际的货币增长呈永久性变动,否则,人们不会疑问,为何货币增长率的永久性变动会影响通货膨胀?他们表明,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长期关系的假设检验,会受到货币与价格的协整阶数的影响。麦卡伦(1984b)展开了类似的研究,其中,他表明,在货币经济学中,若将预期关系考虑在内,则对长期关系的回归检验就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

麦坎利斯和韦伯的第二个一般结论是,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货币增长率,它们与实际产出增长率均没有相关性。因此,有一些国家的产出增长率较低,同时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也较低,而有些国家虽然产出增长率较低,但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却较高,而有一些国家,二者的特征兼而有之。这一结论并不像货币增长—通货膨胀的结论那样稳健。麦坎利斯和韦伯在子样本经合组织国家(OECD)发现,真实增长与货币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与通货膨胀之间却不存在。科门蒂(Kormendi)和梅桂利(Meguire)(1984)对50个样本国家、纪维科(1986)对美国的研究认为,数据并没有表明,货币增长对实际产出增长具有长期影响。巴罗(1995,1996)对不同样本国家的检验却发现,通货膨胀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布拉德(Bullard)和基亭(Keating)(1995)考察了58个国家二战后的数据,结果认为,将样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货膨胀的永久性变化对产出的永久性影响是微弱的,在低通货膨胀国家中,有一些证据表明,通货膨胀对产出具有正影响,而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其影响为零或者为负 。类似地,包思清(Boschen)和米尔斯(Mills)(1995b)的结论是,在美国,永久性货币冲击对GDP的永久性变动没有影响,这一结论与金(King)和沃森(Watson)(1997)的发现是一致的。

布拉德(1999)对有关货币增长与实际产出之间的长期关系的大量经验文献进行了梳理,既讨论了此类检验相关的方法问题,也讨论了大量文献结论。具体地说,虽然货币供给水平冲击对实际产现没有表现出长期影响,但是,货币增长冲击的影响却并不如此。例如,金和沃森(1997)基于战后美国的数据的检验就发现,货币增长会影响实际产出。布拉德和基亭(1995)在对不同国家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永久性通货膨胀的真实效应,但是,贝仁盛、门齐奥和莱特(2008)应用与先前介绍过的相同滤波方法,认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尽管有关通货膨胀与真实增长、其它真实经济活动变量,如失业率之间的长期关系的经验研究结论仍然是见仁见智,但总体而言,还是有一些共识,“现在,没有异议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没有长期交替关系”(泰勒,1986,1987),就很好地概括了这一命题。

货币经济学家也关心利率、通货膨胀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根据费雪方程式,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若真实回报独立于通货膨胀,则,名义利率也应与预期通货膨胀正相关。这一关系会贯穿于本书讨论的所有模型之中。从长期相关性来看,它表明,名义利率水平应当与平均通货膨胀率正相关。由于平均通货膨胀率又与货币增长率正相关,因此,名义利率与货币增长率之间也应呈正相关。莫奈(Monnet)和韦伯(2001)考察了31个样本国家在1961-1998年间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货币增长与长期利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对发达国家而言,该相关性系数稍低一些(0.70),在发展中国家,该系数为0.84,虽然排除委内瑞拉后,该系数会下降到0.66 。这一结论仍与费雪方程是相吻合的 。

…… [点击查看详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4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