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组织完成的“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认为,“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4个主要指标,绝大部分的实施进度好于预期。但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四个指标完成得不理想,进度滞后于预期。
在国家发改委1月22日举行的“宏观经济与政策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透露,这四个指标完成进度有所滞后的指标:一是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二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方面的指标,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三是能源消费强度的指标,即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四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徐林认为,虽然这些指标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求,但也取得了进展。比如单位GDP能耗降低了5.5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8%提高至9.4%,但要达到“十二五”末11.4%的要求,后两年进度必须比前几年加大才能实现。
此外,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过去两年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氨排放总量也都有较大幅度下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过去两年累计下降6.6%,“只不过进度比应该达到的还稍微有一点差距。”
徐林表示,对“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不力的节能环保领域,下一步要采取强力措施不断改进实施,在“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里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4个主要指标,绝大部分的实施进度好于预期。”徐林表示,其中的GDP增长目标是一个预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年均增长7%。过去三年GDP分别是9.2%、7.7%和7.7%。“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走势,完成‘十二五’提出的GDP年均增长7%的目标没有任何问题。”
徐林说,有两个指标已经提前完成,一是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二是森林蓄积量的指标。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两年多,最明显的是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加大。城镇化率在过去两年多提高2个多百分点,服务业的比重也提高了2个百分点。
此外,在科技教育事业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有两个关键性指标有突破:一是研究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已达1.98%;二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2012年首次突破4%。
从2013年年初开始,国家发改委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也包括地方政府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评估报告在去年12月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专门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报告进行了审议。
徐林透露,目前,按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情况,国家发改委正在对报告做进一步修改,修改完成后将对外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