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威 (美)欧思林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
一幅当代中国经济的全景图
在政府官员与专门学者之外,关心并希望了解中国经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且逐渐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而深入探求经济现象背后的运行体制与逻辑机理的解释。这就对担负起面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经济这一任务的读物,提出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要更为高层次的要求。
林威与Barron的《解析与预测: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政策》一书正是应这样的需求著成。全书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发展战略蓝图入手,对饱受中外共同关注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产市场、能源、投资等数个专题分别予以详述分析,每个章节都结合了内容丰富、数据翔实的“案例研究”模块,并辅以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图表展示,直观而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当代中国经济的《清明上河图》。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基于已描绘出的宏大图景,按图索骥,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对新领导和新政府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展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预测和判断。
全书的第二部分则扮演着供第一部分参考用的角色,具有“中国经济百科全书”的性质,从新一届领导人和政府班子开始,逐一介绍对中国经济施加影响力的各个机构: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商务部、工信部、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如作者在前言里自叙,对于希望理解中国经济的读者,这个部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诚然,若想在中国经济政策的深海中不致迷航,首先便需要对中国复杂的政治机制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只有清楚地理解这些掌握着中国经济命脉的机构和它们发挥功能的方式,才能真正明白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改革决策背后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一个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知之甚少,甚至可能带有偏见与误解的英语世界读者而言,了解一道影响中国经济的决定究竟是如何作出以及怎样被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将比知晓这道决定本身更为关键。在这一点上,林威与Barron无疑考虑得非常周到,专门编写了信息含量巨大的十个参考章节。读者在为这部分内容覆盖的全面和细节详尽程度而赞叹的同时,必能同笔者一样,感受到两位作者凝注其中的极大热情与诚意。
立足中国 东西交融
在媒介革命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写当代中国经济的书籍不胜枚举,而其质量却往往良莠不齐。内容上或生搬硬套,盲目将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与美、日和“亚洲四小龙国家”类比;又或将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无限放大,无视全球化时代的跨国要素流动与国际经验交流。态度上或高唱颂歌,或一味批评。归根到底,这些弊病皆出于其作者未能采取客观中立和理性至上的叙写态度,其自身被偏颇所蒙蔽,当然也就无法做到很好地向读者,尤其是渴望了解中国的外国读者展示中国经济的真实状态。
林威与Barron在《解析与预测: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政策》中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深谙中国国情的“局内人”记者林威,以其敏锐的职业洞察力,“由内而外”观察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供职于西方经济研究机构,专职分析中国经济的美国人Oliver Barron,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由外向内”地审视这场震动世界的伟大变革。这使得全书的介绍与分析既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又融入了中美对比、东西交融的因素,摒却了“隔空望月,雾里看花”的迷蒙,避免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片面,以一种客观而新颖的切入点,为读者带来不落窠臼,发人深省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比起落入抑扬褒贬的陈词滥调,该书更加注重的是客观展示出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本身,这些问题为我们,也为中国的领导集团所共同面对。
《解析与预测: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政策》一书直接以英文写成,文辞斟酌,用语考究,可读性强,充分展现了简练清晰的美感,对于希望全面而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外国读者而言,无疑是一部当之无愧的首选教材。而对于具备英文阅读能力的中国读者,该书亦是学习经济金融知识,了解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机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路线的上佳读本。一如该书英文题名所寓,若我们能真正“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结合自己的主动思考去字里行间用心研读,便愈能体会到作者那“言中未尽之意”,倍增在这部优秀著作中所能得到的收获。
…… [点击查看详细]